2016年7月10日

莫奈作品展 - 導賞分享

香港文化博物館在今年舉辦了一個令人觸目的他鄉情韻 - 克勞德‧莫奈作品展 Claude Monet: The Spirit of Place」,難得地展出了十七幅極具代表性的莫奈作品真蹟 (包括油畫、粉彩畫*及掛毯)。我雖然並不懂畫,但總算知道莫奈的不平凡,更何況不用千里迢迢可觀賞真蹟作品,覺得機不可失,把握在展覽期結束前一趁熱鬧,而且,調校好適當時間,報名參加導賞行程,決心好好認識莫奈先生



在導賞員黎小姐用心良苦 (在進入會場觀畫前,用了差不多二十分鐘先講解關于油畫、派別的概畧) 的解說下,我的確明白和認識了許多,並覺得這些知識,不妨也該跟有興趣的你們好好分享!例如:一塊油畫的畫布,並非一般帆布,而是預先塗了石膏粉的。而油畫一般是利用顏料一粒粒、一片片、一灘灘?對不起,我也不懂得用甚麼字詞去形容才好,總而言之,觀賞油畫,不應該趨前去嗅那畫作 (除非想細心觀察他的筆觸去路),而是離開一點作遠觀,才能看得清楚,和欣賞到大師們所作的美麗畫面,特別是印象派的畫作。黎小姐更強調幸有莫奈等印象派大師出現,否則,我們只可以欣賞傳統的宗教畫及人像畫,沒有今天的多姿采。(如果我對黎小姐的詮釋記錯或有謬誤,還望即時指正,謝謝!)


2:45pm導賞行程,才2:00已經大排長龍,我已是最後的幾位,好險!


而所謂「印象派」,除了黎小姐的解說,也可以在會場派發的介紹單張上找到答案:「印象派」一詞源于某位諷刺報記者對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的評論,他認為這些作品粗糙得似半成品**,更將這種畫風譏諷為「印象派」。故「印象派」一詞成為這一群與當時主流學院派風格背離的藝術家的統稱;他們既擁有各自的特色,亦不遵循同一學說。而在這團體中,莫奈可算是某個特別流派的領袖人物,這個流派突破了早期西方繪畫傳統。印象派畫家很少打草稿,會直接在畫布上作畫;印象派畫家用色彩鮮明及短促的筆觸描繪風景,從而表現出水和光最真切的物理感覺;他們繪畫時不會混和顏色,將純粹的色彩筆觸並列在一起;他們用藍色和紫色表達陰影,而非黑或灰

根據星島日報報導和引述 :「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盧秀麗覺得莫奈對創作執着,而且不因循、反傳統,開創一個繪畫派別,並說 :「你未必能在畫作中看到明確線條,但輪廓卻很清晰,和諧自然,這是他的高明之處。」另策展人Bruno Girveau介紹 : 「莫奈最擅於觀察一處地點的光影變化,以畫筆勾劃出其風貌特性;而作為印象派畫家中的表表者,他用色都凸顯了該派較朦朧的畫風,觀賞者須站後一點才看得清楚。」  莫奈對光影在景物上的變化很有興趣,喜歡到戶外繪畫寫生,不少莫奈的畫作用色豐富,簡約而生動地捕捉了景物在不同時間、天氣下的光影變化 (故同一地點會有多幅畫作,例如 : 《倫敦議會大樓》) ,令人印象深刻。莫奈的繪畫技巧,如對色彩的理解和運用,筆觸、構圖等繪畫元素的處理,都非常到家。

甫進場便被《埃特勒塔海灘上的漁船》這幅畫所震懾
下圖是大會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現如今的埃特勒塔海灘

《維特尼的塞納河》- 留意河面的水影。印象派只用藍色和紫色表達陰影

《春天的吉維尼》(我的大愛) 
色彩亮麗,反映他晚年在吉維尼的安逸生活,也叫看的人開心愉悅

《威尼斯的貢多拉船》(我的最愛)
莫奈認為威尼斯很美,愛得相逢恨晚
這畫去盡一切枝葉,只留船與光影

 《維特尼流域塞納河解凍,面向拉瓦古》
請留意冰塊的顏色,原作在現場觀看,真的栩栩如生
使用較暗冰冷的色調,跟莫奈一般的畫作有著明顯的不同,
那時他因第一任妻子逝世不久,而當時氣溫僅得攝氏零下25度,他仍堅持戶外作畫,
充份顯出畫家本身的孤寂情懷,反映出與周遭環境冰寒相同的心境

《巴黎春天》喪妻後,心情漸見平伏,畫作有了較多色彩

 館方透過多媒體裝置,製造不同的效果:
上圖短片刻意介紹他的水影技法
下圖則仿建了部分莫奈晚年居住的吉維尼花園 

逼真得我好想坐在樹下拍照

更運用多媒體技術,模擬出莫奈花園的睡蓮池
而池中蓮花的數目及顏色均可由觀眾操控

設有教育專區,重塑莫奈位於法國吉維尼的故居,讓觀眾更了解莫奈當年生活
飯廳內更公開他的食譜,讓人學習他如何煮食。怎樣配碟,都有他自己一套。
不過,所有互動遊樂均被孩童們佔據了,根本無法細覽
但我在旁邊看小孩們選出的菜式,食物上碟時真的好吸引,還好像熱氣騰騰呢

這畫的複製品有掛在起居室的高牆上,不易拍下,幸好我有收藏起此相片
  

互動區讓大、小朋友自由發揮

來賞畫的人越來越多,會場內鬧哄哄的,根本難以靜心欣賞,想站後一點遠觀,前面立刻有人補上遮擋住;小孩子多到還以為自己在遊樂場,再不是熱鬧的感覺,而是到了吵的地步。勉強在會場內重覆走一轉,我開始毛躁起來,唉!算了吧!為了推廣藝術,就犧牲一下吧!只是,非常非常擔心有人會去碰觸這些真跡而已。


*粉彩畫特別有護衛員看守,用指示牌提醒大家不能拍照;而掛毯和另外九幅真跡則未能得到 我的青睞!^^


**似半成品的原因,是印象派畫家會省去枝節,直接了當去描繪主體,和當時的光影效果,令當時的主流派(或可說是保守一派)覺得他們的畫總好像欠了些什麼,有未完成的感覺。(e.g. 國會大廈及火車站兩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的留言,是對我的支持!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