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摩洛哥遊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摩洛哥遊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4月2日

舊照片 - 摩洛哥

繼續整理Webshots的舊照片!

繼突尼西亞之後,接著發佈摩洛哥的該沒錯,事緣兩國在地理及文化上都頗相近,大家都粘連著撒哈拉沙漠,遊客要親近大沙漠,幾乎都是選此兩國作門檻。摩洛哥的名字,跟突尼西亞命運一樣,也常被弄錯,與歐洲的摩納哥常被混淆,但實際,是大相逕庭。

一般香港人都是先選遊突尼西亞的,而且會較喜歡突尼西亞,而我則剛好相反,機緣巧合下,我是先遊覽摩洛哥,亦可能是先入為主的關係,我較鍾愛摩洛哥。嚴格而言,兩地雖相似,但都很值得一遊,是我強力推介的。說了這麼多,關于摩洛哥的印象和風光,大家不妨前往看看我的摩洛哥遊記,現在嘛,便先看看我精選給Webshots的舊照片吧!

2011年11月27日

第三站 : 卡薩布蘭加 Casablanca

CASABLANCA & RABAT 岸上觀光
爲了親近撒哈拉沙漠,我作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單身旅行(也是隨團的),結果呢?我愛上了摩洛哥,也非常享受那一次的單身之旅。今次,這個郵輪團,到的地方雖屢有重複,但都是我喜歡的城市,所以並不介意再次造訪,反正丈夫沒來過,我大可充當其響導!

要聼我對摩洛哥的印象,大可讀我的「摩洛哥遊」,只是,今次的感覺卻有點兩樣。分別在旅行團的行程,一個是大陸遊,一個是岸上遊,雖然郵輪今天停泊在卡薩布蘭加的時間,已是全航程中最長的一整天,但岸上團還是安排在晚飯前折返,所以行程是非常非常的趕急!

2009年4月9日

印象‧摩洛哥

摩洛哥與其他的非洲國家很不同,它不像埃及,有著自己固有生根的文化,也不像肯亞,仍是那種傳統的部落文化,更不像贊比亞的封閉、原始的特殊本土文化,就更不像南非,是白人統治過後的那種黑白分明。說真的,橫看豎看,摩洛哥都不像一個非洲國家,她像極一個歐洲與中東的混血兒,這皆因曾被羅馬帝國、西班牙、阿拉伯、法國等地佔領過 (她約于1956-1958年間才獨立)。我常在休息站來一杯薄荷茶,加一粒糖,攪弄著,看著升起的熱氣,嗅著那葉香,盡情地去體現摩洛哥那神秘又複雜的異國風情。


2009年4月8日

Morocco 之 食

離開奧戴亞城堡時,因為剛拍了不少照片,滿心歡喜地去午膳,步行不遠來到這傳統摩洛哥式的餐廳,對著如此特別的傳統佈置,大家又興奮地不停拍照。到上菜時,因為是傳統菜式,不慣拍食物日記的我,也湊興拿出相機來記錄下這一餐的食物,先上的前菜是沙律,有紅蘿蔔、馬鈴薯、蕃茄粒、小豆、椰菜花..... 麵包是傳統摩洛哥燒餅,繼而是炸沙甸魚,哎唷!好吃得不得了,再來就是Tajine Chicken (傳統摩洛哥尖蓋鍋燴雞),雞肉炆得剛好,既滑嫩又好味,最後是撒了玉桂粉和蓋了紅色士多啤梨片的鮮橙片,好滿意的一餐!還有,那拉茶人更向每檯客人灑水作祝福呢!


2009年4月7日

Morocco 之 人

我踏足非洲的經驗不多,除了埃及,這只不過是第二次到訪。對於非洲的政治、種族真的一點認識也沒有,印象中非洲人都是原始部落的土著,但現實裡,所見過的埃及人及摩洛哥人都不是那回事,要分辨他們,就像他們要攪清楚我們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一樣困難。

記憶中埃及人給我的印象並不太好,但摩洛哥人則相當不錯,雖然言語不通,但都樂意幫忙,尤其年青人,相當熱情好客,絕不拒絕拍照,更常常主動向我們旅遊車揮手歡迎;成年人比較拘緊,但還是不錯的;女人除了在服裝上保守,言行也一樣,在街上遇見的婦女,大多是帶著小孩的,在茶室咖啡館裏,絕對找不到她們的蹤影,而且可能教條所限,她們都會避開鏡頭。

2009年4月6日

Morocco 之 山

這個旅程,乘車的時間很多,可我一點兒也不覺得沉悶,有時候甚至嫌它太豐富,沒有時間休息。說實話,也真捨不得休息,只緣途中的風光實在太誘人,除了路經城鎮有人的地方時,可觀察民情,在荒郊或高速路上,沿途的各種風景,也是極具可觀性的。山下的、山谷間的、依山的,不同的村莊,泥色的房舍,幅幅都可入鏡。還有在沙漠邊緣的途中、在平原上,時而石礫、時而綠洲,那稀疏的樹木反而更具美態。

最具可觀性的要算那千姿百態的地貌,可惜我不是念地質學的,否則必然興奮莫名,雖不懂,但還是叫我砰然心動,皆因那不同的地貌,各有媚態,各具特色,有些更是我未曾見過的。最叫人嘖嘖稱奇的是,那種景緻令我覺得天地之大,無奇不有,驚嘆這神的傑作,如同兒戲,像小孩子玩泥膠般,或廚娘弄麵糰般,時而一捏,時而一扭,時而掃平,便造就了這片土地上各種各樣的地貌。有些山是我們見慣的一般長滿樹木,有些山只長著叢叢矮林,有些山只有一叢叢的植物滲雜著大量砂岩或紅土,有些山則是光禿禿的,但不同大小的石塊不規則地砌成的山,簡直像小天神在玩積木,有趣!有趣!

2009年4月4日

Morocco之雜記

卡薩布蘭加 CASABLANCA
來摩洛哥前,刻意看了「北非諜影」這電影,沒有被電影的愛情橋段所迷倒,故來到卡薩布蘭加時,也沒刻意地去拜訪模擬此場景的餐廳,更何況此電影根本沒有一個鏡頭在此地拍攝,我就更全然感受不到那所謂的氣氛。


2009年4月3日

什馬廣場的日與夜

MARRAKECH
馬拉喀什有這樣的旅遊設施呢 (我是在Jardin Menara 橄欖園外遇見)

來到馬拉喀什的地標(也是世界人類文化遺產之一) --- 什馬廣場上還未到黃昏,但已車水馬龍,正如導遊所言,這兒除了衣車之外,甚麼車也在此馳騁,需格外小心!

2009年4月2日

埃本哈杜古城

Ait Benhaddou


聽網友說此城可去可不去,但既已跋涉千山萬水到來,又有充裕時間,便不拘泥于那廾圓驢子涉河費和那十圓入場費(本地貨幣1 Doham 約等於 HK$1)(因US$10 = 80 Doham)。

可能我身形瘦小,吸引了一騎驢馬的人向我兜搭,說領我騎驢馬遊城,免卻逐坡之苦,經討價還價後,終以100 Doham 成交。驢馬比騾子大許多,但又比馬匹細少許,不過我要與馬夫兩人同騎一駒,虧本啊。

2009年4月1日

撒哈拉沙漠

SAHARA DESERT
因為三毛,選擇了這個旅行團,懷著興奮的心情,帶著三毛的書,昂然踏上征途,那十多小時的機程,便變成愜意的忍受!

出發前瀏覽過一些網頁,欣賞過沙漠的美景,腦子裏充滿了對沙漠的憧憬,但我亦很明白,跟著旅行團,能得到的滿足是微乎其微的。團裡有數位拿著重型裝備的團友,我早早便乖巧地託他們若有機會多替我拍些沙漠中的照片。^^

天蒼蒼,野茫茫!(好喜歡這照片,雖然因剛踏上沙漠而有點激動致手震)

2009年3月31日

Morocco的小瑞士

中學時沒修地理科,地理常識非常貧乏,偏偏現在往旅遊時,卻對奇妙的地貌極感興趣。來非洲前,一般的印象是人民都是黑人土著,天氣火熱,烈日當空,可原來北非摩洛哥是個那麼奇特的地方,竟然在3000m以上的山峰都積滿了雪,幾乎見到的整列阿特拉斯山脈都是白雪皚皚,非常壯觀。

車子往山上走,走得越高,見的雪便越厚

菲斯皮革染坊

因為團友的迷路,導遊把我們留在皮革店內,自由拍攝染坊內的情況,無形中我們在此逗留的時間便多了,加上天朗氣清,陽光普照,藍天白雲下襯托著彩色染缸羣,大家拍了又拍,眼見出來的效果不俗,更是越拍越起勁,也忘了初進來時的濃烈臭味,拍得起勁,便連拿著薄荷葉的手也抽出來拍照去了。(可憐我的嗅覺太靈敏,拿著薄荷葉的手,一點兒也不能放鬆,葉片都給我拿捏得殘榭不堪!)


菲斯古城

FES / FEZ
早已聽聞此舊城區的市集很易迷路,再看看平日好好先生的當地導遊,今日神色凝重,雙目不停左顧右盼,極之緊張而不耐煩,我便知道需倍加留神,故進入古城後,乖乖的跟著導遊走(因是單人行,始終需額外小心)。


甫入市集,儘是狹街窄巷,羊腸小徑,蜿蜒曲折,左穿右插的,既無大路主道可尋,亦缺地標可供認路,真的很易令人迷失方向。市集內時而是商鋪,時而是小工場,時而更見寺廟、修道院及學校;有賣土產紀念品的,也有賣日用品的,更有賣銀器、燈飾、服裝或食品的,甚至肉食蔬果,琳瑯滿目,真是看也看不完,我像劉姥姥入了大觀園,目不暇給,愛拍攝攤檔的團友,忙得團團轉,我就只挑選小部份拍照,因為要緊隨著導遊啊!

2009年3月29日

奧戴亞城堡

The Oudayas Casbah, RABAT
面臨大西洋,由奧大亞人于十二世紀時為保護過境商旅而建造,城內現仍約有五千奧戴亞人之後裔居住。


哈辛二世清真寺

La Mosquee Hassan II
建于大西洋海岸邊,1988年開始建造,為慶祝哈辛二世國王60大壽,大量工人移沙填海,日以繼夜,耗資過數億美金,終于1993年如期落成啟用。清真寺部份座落于填海區,哈辛塔就像高聳在海洋之上,正好呼應著可蘭經的經文寓意 : 真主阿拉的王位應置于水上。寺內之設備據稱非常高科技,包括電腦操控的燈光系統、中央加熱保溫的地板、可升降方便清洗的水晶吊燈、可伸縮的透光屋頂、抗海水侵蝕的鈦合金電動門、、並有許多精彩的木雕刻、地磚及模型,有時間的自由人士,實不容錯過,門券約需120DH(約120港元)。


2009年3月21日

夢寐的沙漠之旅

original photo taken by Mr. Jason Pun

正值旅遊淡季,又逢市道不景,旅行社都在大賣廣告,強推減價旅行團,弄得我遊興大作,到處找伴兒齊出發。可是有伴同行原非容易事,不是大家性格有異,志趣不投,就是時間不容,甚或荷包裏願意掏用的款額不符;首先我的老伴便不肯跟我同行,除因工作關係外,對于長程飛行,他已提出了退役申請;親朋好友中,不是我嫌棄她們,便是她們嫌棄我。只能嘆一句:伴兒難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