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

伊朗 (第四天) (下) @ 伊斯法罕 Isfahan

12.9.2017 在伊朗的第四天,上午參觀完伊瑪目廣場內各重要景點,下午便前往周邊的景點。因為上午的珠玉在前,後來的,在名氣和景致上難免給比下去,亦或許是看得膩的原故,拍攝的意欲低了,或著實累了,照片拍攝得並不多,加上記性差,有一些真的叫我摸不著頭腦,甚至叫出名字來,糊塗啊!^^  (請放心!我已請教團友,並在網上核對圖片及名字。)

四十柱宮 Chehel Sotoun
+98 31 3222 0181
(逗留約30分鐘)

網上資料:
四十柱宮 在八重天宮左面,阿里卡普宮後面,是一座座落於花園中央、狹長水池盡頭的宮殿。 1647年由薩非王朝國王阿巴斯二世所建,供其享樂和用於招待。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連同其它八座波斯園林一同作為波斯園林列入世界遺產。  支撐宮殿入口的二十根木製細長柱子,加上在水池中的倒影,一共是四十根,因而得名「四十柱宮」。
都說伊朗的景點像公園,這個四十柱宮也並不例外,主宮殿建築被花園圍住,隔著水池與前方建築相呼應,環境很好。可惜下午到來,太陽光未能配合,無法拍得水池中的柱子倒影,以印證其「四十柱宮」的名字 (當時也沒算計,現在看照片,卻只能估算到十八根而已)。 反而對面的建築,在水池中盡顯嬌美。不知何故,水池的兩旁正架起臨時攤檔準備作賣場,有地毯、皮衣、油畫、甚至傢俱,而宮殿的裡外都正有維修工程。  印象中的四十柱宮還蠻不錯,正中殿堂也漂亮,偏殿還有些展品供參觀 (恕不盡錄了) 。

水池兩旁架起臨時攤檔準備作賣場

正中殿堂還蠻不錯

對面的建築反而能看見漂亮的倒影

因為柱子佔了很大的空間,令殿內有點暗黑,反成就了地階上的倒影
(看來是正中央多兩根柱子)

殿堂內的拱壁還有很漂亮的油畫
保存與修復,從來不輕鬆



八重天宮 Hasht Behesht
此圖片來自網上
Isfahan Province, Esfahan, Chahar Bagh e Abbasi St.
(逗留約15分鐘)

八重天宮,又叫八天堂宮,位于伊瑪目清真寺的左後方,建於薩菲王朝(十七世紀)。宮殿佔地不大,但所處的園林卻很大,我們並沒有遊園,只在主殿中央拍個照便離開,因為實在不起眼連正面都沒有拍照 (故要借用網上的照片,這才發現,原來這建築物從側面看更美呢)。我們還戲謔這個景點太搶錢了,因為入場費不菲啊! (伊朗的景點,十居其九都收門票,而且有本地人與外國人之分,收費偏高!)  唯一印象最深刻者,是它的圓穹頂,那玻璃、鏡子、窗子、顏色和光影,好豐富,好秀美,喜歡!

波斯的回教廟建築,都離不開圓穹頂。我選這個最喜歡,雖然八重天宮沒甚麼好看^^

此圖也是向團友阮先生借來的



凡克主教座堂 Vank Church
 Jolfa District         +98 31 3624 3471
(逗留約20分鐘)
網上資料:
凡克主教座堂的譯名很多,又叫旺克大教堂 / 伊斯法罕聖救主主教座堂 / Vank Cathedral / The Holy Savior Cathedral / The Church of the Saintly Sister。 于15世紀,由亞美尼亞人移民所建,是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的一座主教座堂。 「凡克」在亞美尼亞語中意為修道院。
共分三部分:
1) 教堂的座堂 - 內部覆蓋著九幅壁畫,描繪聖經故事: 上部壁畫描繪耶穌生平,下部描繪在鄂圖曼帝國的亞美尼亞殉道者;
2) 亞美尼亞文化博物館 - 內裡包括亞美尼亞很多宗教及文化上的文獻及物品,以及有關二十世紀初土耳其對亞美尼亞施行種族大屠殺的展覽;
3) 大主教Khachatour Kesaratsi 的博物館,需另付入場費。
伊朗是個伊斯蘭國家,沒想到這國境內,竟有一個觀光景點是基督教教堂 - 凡克主教座堂,而且是座很有歷史價值的教堂,足證明伊朗人的包容性。我雖然是非教徒,也覺得教堂內的故事壁畫非常精彩,聽說這兒還是中東最早印刷聖經的地方。可惜的是,我最怕走訪集中營之類的地方,怕看後心裡不舒服,所以,沒有進入亞美尼亞文化博物館,實在接受不了那殘忍的屠殺歷史。



座堂內的壁畫,金碧輝煌、瑰麗堂皇




哈鳩橋 / 郝久古橋 Khaju Bridge
Kamal Esmail Street               +98 936 057 1928
(逗留約20分鐘)
網上資料:
郝久古橋有24個拱門,只長133米,寬12米。是伊朗伊斯法罕的一座橋樑,被譽為伊斯法罕省最優秀的橋樑,其底座原為水壩系統,但現已沒有河水經過。 它是由波斯薩非王朝國王阿拔斯二世於1650年左右,興建在舊橋的基礎上,連接北岸的郝久區和Zayandeh河對岸的拜火教區。它不僅是橋樑和水壩,還是一座建築,為公眾集會的場所。 最初它裝飾著藝術瓷磚和畫作,用作茶館。這座橋是薩非王朝時期波斯建築最好的例子之一。用厄珀姆·波普和讓·夏爾丹的話說,郝久古橋是「波斯橋樑建築的終極紀念碑和現存最有趣的橋樑之一......這裡的整體具有節奏感,結合了最幸福的一致性:實用,美觀和娛樂」
上圖是橋的內部;下圖是橋的外圍
整條橋有多段這樣的門框格,在這拍人像造型很不錯

因上游有儲水工程,河流現已乾涸沒有流水經過,遊人可到橋底參觀


三十三孔橋 Si-o-seh pol Bridge
 Chaharbagh Street  
(逗留約20分鐘)
網上資料:
三十三孔橋全長接近三百米,是伊朗伊斯法罕十一座橋樑之一。 1602年由阿拔斯一世的大臣喬治亞族阿拉威爾迪汗負責建造,它是雙層結構,共有33個拱,被高度評價為薩非橋樑設計最著名的代表之一。 
因為兩座橋的到訪時間有別 (晚飯前後),無法比較那一座橋的夜景更美,但個人則喜歡哈鳩橋多一點點,我覺得它的門框格很漂亮 (三十三孔橋的是獨立沒貫通的)。順帶一提,晚上的哈鳩橋遊人無減,非常熱鬧。我們過橋的途中,更被當地人截停訪問呢!

* * *

13.9.2017 伊朗的第五天,早上還是在伊斯法罕市內走訪三個外圍景點。第一個是東面的白鴿塔,然後到沒期望卻精彩的伊斯法罕聚禮清真寺,最後到西面有趣的搖晃塔,這才離開伊斯法罕,走約五小時的車程,前往伊朗中部酷熱的亞玆德。

白鴿塔  Pigeon Tower
(逗留約15分鐘)

伊朗境內的白鴿塔相信很多,但大都沒有專屬名字,英文名字都只是直譯Dovecote Tower或Pigeon House,所以在網上很難尋找這景點。唯一在網上見過的特別名字Kabootar-khaneh Castle,位置卻接近亞玆德,看圖片應該不是我參觀過的那一座,這一個較像示範單位,又新又乾淨。在Google地圖上,在伊斯法罕附近作地氈式搜索,終在Khorasgan附近找到一個歷史地標,也是沒有特別名字,但看圖片,則確認是去過的地方。白鴿塔既然是歷史地標,可想而知現已不合時宜,因為當年養鴿,志在取鴿糞為農田施肥,而現在的農地已不復見,故白鴿塔都多已空置。

格子間的空隙就是鴿子的窩

白鴿塔的看守人熱情地帶引我們到正中心點舉鏡拍攝塔頂,
果然拍出來的效果很特別



Atiq Jameh Mosque of Isfahan 伊斯法罕聚禮清真寺
沒期望、卻異常精彩,很喜歡,故將之另文發佈
(逗留約2小時)



搖擺塔 The Monare Jonban
+98 31 3771 6066
(逗留約25分鐘)

搖晃塔Shaking Minaret,大概建于14世紀,原為紀念隱士Amu Abdollah Soqla 的紀念碑,門高10米,寬10米,塔高7米,圓周4米。有趣的是,每隔二十分鐘,會有專人登上右邊的小圓塔並用力搖動,圓塔晃動時,掛住的鈴鐺亦隨而發出鈴聲響。据維基資料: 這座建築的特徵是,如果搖晃其中一座塔,另一座塔也會搖晃。不過,我倒沒發覺另一座也在動!但它肯定有世上最古老的抗震結構。

抵達時,塔下已聚集大量遊客等著看表演

專人已登入小圓塔內,等著出力表演


表演完畢後,不忘到塔下參觀,此刻被圍觀的女學生群發現了
十幾個美少女把我像超級巨星般圍住,爭相邀我合照
可恨我的御用攝影師開小差去了,智能電話又不在手,
這虛榮的一刻沒能留下來,只好借用團友阮太太的照片充撐一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的留言,是對我的支持!感謝!